top of page

愛情的盲點

  • Joanne
  • Jan 18, 2018
  • 2 min read

在兩個人正式成為情人之前,在那個可望而不可即的階段,我們通常都會和身邊好友研究一下表面證據,例如對方與自己的對話,對方和自己whatsapp的頻密程度,彼此見面時眼神的交流,道別的語氣等等──務求在一切的蛛絲馬跡中搜索愛的氣息。

我們會用「有嘢」來代表對方有意思發展或雙方情投意合;而「無嘢」則表示一方沒有興趣或兩個人之間的只是友誼。於是我們常常聽見人問:「你估佢對我有無嘢?」又或者當人們談論緋聞之時:「行得咁埋,我就唔信佢地無嘢。」

有趣的事,當我們站在愛情的十字路口,尚未正式開始戀愛前,我們往往會與自己的朋友談論,而我們的朋友,在一般情況下與我們的意中人甚至素未謀面。於是,所有的陳述其實只是我們的一面之詞。而事實上,我們有一個盲點,便是對想信與不想接受的事抱有兩套準則。

面對想相信的事,我們傾向採用「驗証測試」(Confirmatory testing),我們會盡量搜集証據証明事實與我們想相信的相符。一旦找到証據便就此打住。相反,對於我們不相信的事情,我們便會循「否定測試」(disconfirmatory testing),這一次,我們努力去找証據去推翻事情。

用諸於愛情,假設有一個人在我們生病時噓寒問暖,而我們對他有好感,視為可持續發展的對象,於是我們就會認為他這種表現正好証明他對自己也滿懷好感,甚至對自己說:「佢肯定有嘢啦,唔係點會咁得閒,開心死我嘞。見到佢咩病都無曬!」至於另一個我們不願意接受的追求者做同一件事,我們可能會有以下的演繹:「無嘢既,佢當我係阿妹遮。或者放工等車無嘢做先打電話嚟呢!如果真的有意追求,一定把握機會大獻慇勤,又送花又煲粥啦!佢既然無咁做,即係無嘢啦!」

認識自己在愛情界限的盲點,有助你客觀分析實況,知己知彼,避免尷尬與誤解。

コメント


Recent Posts

© 2018 Joanne Chan All Rights Reserved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