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Promise & compromise

  • Joanne
  • Jan 31, 2018
  • 2 min read

在一段關係中,我們很容易要求對方作出承諾(Promise)——究竟是否基於一種不安全感?要別人口頭承諾,但實際上口講無憑。除了一紙婚書,其他的盟誓果效實在是難以估計。可悲的是,現代人對婚姻輕視的嚴重程度,令一紙婚書有時只淪為離婚的障礙物。

Promise虛空飄渺,我甚至有點抗拒別人的承諾。甜言蜜語雖然動聽,但行動始終最實際,說得天花亂墜,開出一疊又一疊的空頭支票,到頭來卻是大話連篇。承諾變為謊言,教人氣忿。

Promise是被動的,兩人相愛,要學的倒是Compromise——妥協。如果因為愛對方而作出讓步,以對方的快樂與幸福為大前提,即使是妥協也不一定要不情不願。互相遷就,讓大家吃吃妥協的甜頭:「啊!原來他為逗我開心,放棄了和朋友到酒吧談心,而陪我看電影」——如此這般到了下次兩人的意願有分歧時,自己回想一下對方的遷就,自己要妥協也更心甘情願。

與其把關係建築在承諾上,倒不如學習妥協,學習凡事有商有量為目標,你退我讓,漸漸便會摸索出一套準則與彼此可容納的彈性。妥協不一定是討價還價,雖然可以包含一些自己有興趣的建議,例如:「我陪你看了陳奕迅的演唱會,下次周杰倫來港,你也陪我去捧場好嗎?」不是命令式,但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,邀請對方分享你的喜好,從你的角度了解你的立場。

妥協有時可大可小,小事可能是星期五晚吃日本菜或是吃意大利餐,大事可能是家庭計劃,有關生兒育女的問題。互不相讓是一定會破壞感情的,只得一方提出要求,另一方又只默默忍受,關係儘管拖得長久也不會和諧。懂得協商,多為對方設想,萬事自然有商有量,感情方可細水長流。

Comments


Recent Posts

© 2018 Joanne Chan All Rights Reserved

bottom of page